一家百年老厂的转型发展之路——记宁波中策集团砥砺前行的四个“十年”
宁波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源地之一。早在上世纪之初,浙东大地上,就孕育了顺记、和丰、甬耀等等老字号的工厂,民族工业就此起步。以此为基础,宁波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如星星之火不断生长,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三江六岸更是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制造企业和品牌。宁波工投集团成员企业--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策集团”)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宁波中策集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建于1900年的顺记机器厂,创始人是徐荣贵(1880-1949)。顺记机器厂是宁波早期的18家近代工厂之一,曾承接宁波永安、永宁、宝华、平阳、新宝华等轮船的长期维修业务,在业界有“上海恒昌祥,宁波顺记厂”之誉。鼎盛时期,顺记的工人有90多人。在宁波鼓楼的钟楼内,至今还悬有一只铜钟,当年它是用来报火警的警钟。这只铜钟上的铭文显示它是民国九年(1920年)甬江顺记厂承造的。
2016年5月22日上午,徐氏后人和徐荣贵当年的学徒来到江北鄞慈镇路17号的徐宅,一起回顾顺记机器厂的发展历史。1932年进入顺记当学徒的裴春阳老先生,向记者述说他师傅徐荣贵和顺记机器厂的往事:
在徐宅里,两枚“浙江省建设厅联合铁工厂”珐琅铜章和一枚“大中华民国机器公会”银质会员章见证着曾辉煌一时的顺记历史:
抗战时期,顺记全力支持国家抗日。顺记厂承包炮座和伪装网工程:把镇海炮台原来的炮座设在地面以下,在地面上用铁轨做成圆形轨道和伞骨形炮盖,使用电动装置让炮座盖转动、升降,并在上面铺上保护色网。此外,顺记厂还对萧甬铁路线全部桥梁进行加固,以保障军车安全通行。当年解放舟山的时候,渡海的帆船也是顺记进行维修的。
1951年7月,私营顺记机器厂由国家收购,改为“公营顺记机器厂”,顺记迎来了发展新时期。顺记机器厂、宁波铁工厂、宁波动力机厂、宁波中华动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几经身份的演变,1994年,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公司正式组建。在上了年纪的宁波人心目中,鼎鼎大名的“宁动”是宁波工业的代表,当初,能进入“宁动”工作,是一件多么荣耀的事情。2002年前后,宁波市属工业进行“两项制度改革”,原分属七大控股集团的国有资产“握指成拳”,完成积聚和整合,中策集团由此成为宁波工投集团的成员企业。
如今,在宁波江北金山路699号的厂房里,1984年进厂工作的集团总经理吴杰,作为企业改革发展的亲历者,讲述了1978年以来,宁波中策“不忘初心、坚守主业”的四个“十年”的激荡历程。
1978年-1988年工厂出路在哪里?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百年中策也逐渐开启了真正的巨变阶段。但对当时的中策(宁波动力机厂)来说,却似乎还前途未卜。彼时的中策还实行着计划经济体制,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按国家计划,企业没有自主权,也不需要费心,产品则由政府部门收购,统一安排。
原本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一夕之间,风云突变。新政策之下,中策出现了许多棘手的问题。一方面,优秀人才流失另寻出路,却有几千名工人需要养活;另一方面,市场十分不景气。“发动机的市场就两块,一块是航运,但当时国内的航运业没有竞争力,内需不足、外销乏力。另一块是电力,但电力也不景气。”吴杰说。为解决几千名工人的吃饭问题,工厂做过多种尝试,但皆成效不明显。“工厂的出路到底在哪?”一团乌云盘桓在每一位员工的头顶。
1988年-1998年立足主业,多元化经营
1988年,经过10年迷茫期,工厂意识到为了解决吃饭问题而开发与自身专长不符的产品是不对的,也是不长久的。应立足主业,做自己的专长。“我们有一批优秀的机械工人,有良好的历史底蕴,应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做精主业,才能拼出一条血路。”吴杰说。
方向明确了,步伐走起来便铿锵有劲。1992年,工厂与香港中策合资成立宁波中华动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实现经营体制的改变。1994年,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组建,以原宁波中华动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原先多个一级法人公司被整合成集团一家,提高了整体竞争力。同时,新公司明确了以柴油机为核心,精密机械为主导,国际工程、贸易和投资为附翼的产业结构。
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多元化的产业结构调整却在集团内部引发了一波“地震”。“当时的人们认定从一而终,员工在企业一生做到老,公司一个产品做到久,突然间来个多元化的产业结构调整,员工就认为你不务正业。”但中策最终用集团向好向上发展的事实统一了员工们的认识。
从此,中策多元化经营的版图越扩越大。1995年,中策与世界知名的真空技术企业日本真空(爱发科集团)合资成立爱发科真空技术有限公司,这是这家企业在中国的第一个合资项目。1999年合资成立富强鑫(宁波)机器制造有限公司,2000年投资成立宁波天力增压器有限公司(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01年投资成立宁波友利投资公司。
1998年-2008年闯荡西非,开拓新市场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受宏观调控影响,国内船用柴油机和柴油发电机组市场严重萎缩。穷则思变,中策决定走出去寻找新市场。经过多方市场调研,目标市场锁定在西非。“当年挺进非洲,颇有点‘闯关东’的味道,走出去,海阔天空,非洲给了中策一个广大的天地。”吴杰说。
西非资源丰富,油、气、煤、锡、铁等机械工业的“粮食”充足;西非经济刚刚起步,电力供应严重紧缺,市场需求与中策集团的产品结构吻合。“以上的优势,让我们最终选定了西非市场,并选择人口最多的尼日利亚和地域最大的苏丹为突破口。”吴杰说。如今,中策集团在非洲投资经营的电站已达到114座,涉及7个国家,由80多名技术人员组成的中策“海外兵团”常驻海外,成为企业抢抓非洲新兴市场的先头兵。
走出去,底气来自于功夫深。在中策集团的车间里,陈列着一台“夭折”的柴油机,它见证着中策在自主创新强品牌上的努力。进入新世纪,国内柴油机发电已趋饱和,国际航运业尚未兴起,于是中策瞄准大功率中速船用柴油机,开始了技术攻关。
一方面,企业依靠自主创新,组建强大的研发团队,紧贴市场,开发新产品;另一方面,积极引智,加强产学研合作,国际化交流。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中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000千瓦中速船用柴油机研制成功,一举打破了国外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局面。检测显示,中策柴油机的主要技术指标,已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获得中国CCS、法国BV等国际船级社的认可,而价格比进口产品低了三分之一。
2008年-2018年打造国际化现代工业企业
2010年,对于中策来说,是特别有激励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集团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大功率中速船用柴油机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标志着我们的自主品牌地位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吴杰说,以该项目技术成果为平台开发的320、330等系列柴油机已实现批量生产,技术达到国内同类产品领先水平,排放等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产品销售居国内同类自主品牌领先水平,还批量出口到20余个国家和地区。
借着这股劲头,中策以创新驱动为抓手,加大创新力度,夯实企业根基,牵头成立了浙江省船用动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学研结合,以船用大功率柴油机及关键零部件自主设计、制造为目标,集中攻关,抱团创新,打造协同创新产业链体系。原先被国外品牌船用主机占领的国内航运市场,逐步换上了国产大功率船用主机。当时国内媒体以“中国船舶用上了中国芯”来报道此事。
同时,中策积极响应“一带一路”走出去的倡议,加大非洲市场的开拓力度,在着力电站工程的同时,还投资当地需求的工业项目。“在非洲的这20年,我们以海外工程为抓手,从设备制造供应商转型为方案提供商直至总包商,做精做强做大动力产业。”吴杰说。
吴杰介绍,今年集团新设立了2家公司,计划再用5至10年时间,形成一个能参与全球竞争、国内一流的船用动力研发和产业化基地,打造一个以大功率发动机为核心,精密机械为主导,国际工程、贸易和投资为附翼的国际化现代工业企业。
2017年11月14日召开的全市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中策动力机电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吴杰作题为《不忘“本”、不丢“魂”,聚力打造一流工业企业》的汇报,通过转型不转“心”、重“柴”更重才、离家不离“党”等鲜活案例,反映了中策集团以党建为引领,坚守主业不动摇,小步快跑创大业,做精做强做大企业,努力打造“中国制造2025”示范企业的经验和做法。
2018年6月初,日本爱发科集团董事长岩下节生一行专程来甬与中策集团洽谈进一步扩大合作事宜,拟共同在宁波建设真空技术产业基地及研发中心。6月2日上午,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郑栅洁会见了爱发科集团高层,对他们来宁波考察表示欢迎。希望爱发科集团推动在甬项目尽快落地开工、早日建成投产,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把宁波基地进一步做强做大。同时不断延伸产业链,通过产业协作配套,引进更多合作伙伴,打造高端装备制造的产业集群。我们将全力做好保障工作,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借助“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东风,宁波中策集团将进一步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攻坚,以智能经济为引导,继续拓展市场、抢占制造业新的发展空间,也必将为宁波工投集团的“产业攻坚”行动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